杀虫用上“美虫计” 还能“虫脸识别”!手机“种地”奇妙多 记者体验麦田里的黑科技
无人机喷洒农药,比人工防治的效率要高很多。
田间里的黑科技远程智能病虫监测机器。
(资料图)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滢滢
“布谷飞飞劝早耕”,青岛田间地头正上演着一幅幅动人的春耕图。随着科技进步,无人机喷射农药、远程智能病虫监测等新技术正大展身手,藏粮于技,按下农业“加速键”!
3月16日,记者跟随青岛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王连刚,前往胶州市胶北街道邰家村实地体验麦田里可以远程问诊的“害虫识别器”,轻点手机即可轻松操作。现场目击了无人机喷洒农药的壮观场景,还跟随专家去即墨区青岛硕丰源公司基地的黄瓜大棚里“找小虫”,为农业企业现场“问诊”。一趟下来大开眼界,不由感慨,现代农业真是处处黑科技!
机器能施“美虫计”
还动用“虫脸识别”
今年,岛城春耕慢慢拉开了序幕,3月16日,记者来到胶州市胶北街道邰家村,见到了麦田里的“科技新助手”——远程智能病虫监测及性诱监测技术。据了解,此机器是2019年引入青岛,2021年逐步建设了远程智能监测数据平台。
“对于植保来说,现在农田里的黑科技有远程智能病虫监测、孢子捕捉仪、生物农药等。平时一些种粮大户只要轻点手机,就可以对农作物线上问诊,进而对症下药,实现节本增效。”王连刚提及对麦田里的农作物进行线上问诊,记者十分疑惑是如何进行操作的,王连刚向记者介绍,“虫脸识别”就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自动完成诱虫及识别图中虫子的种类和数量,识别害虫及麦田的病害情况进而提前来进行相应的防治。
首先,王连刚向记者介绍了孢子捕捉仪,“机器是通过胶片的形式,把空气中的孢子粘附在胶片上,然后机器里面是内设的显微镜,显微镜头把孢子的图片通过无线远程发送到我们的终端上去,通过手机、电脑、平板都可以看到图片,然后开始线上监测。”不仅如此,机器还会对每个监测点的病虫状况、作物生长情况、灾害情况、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等各种作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管理。
王连刚打开了软件,记者看到,手机上显示着平时各个麦田降雨情况、风力情况、气象数据等,也有对小麦生长发育预期以及病害风险程度的提前预测。“每个时期病害的流行程度,需要根据病害预测结果风险的高低,来判断需不需要来进行防治。”王连刚说道。孢子捕捉仪器对作物实时远程监测与诊断,提供给农业技术人员智能化的管理决策,着实是农业生产中的“听诊器”。
“因为都是雄虫,机器利用信息素来诱捕虫子。虫子从诱捕器的口进入,智能虫情测报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杀虫、拍照、运输、收集、识别等系统作业。虫子走进机器的时候,每走一个机器就录入计算一个,后台把数据累积起来,每天的虫情数据曲线就自动生成了。”王连刚向记者展示了诱捕器里剩下的去年没取走的甜菜夜蛾,只见虫体呈被烘干的状态。“机器会对虫子进行烘干拍照,以便我们在终端对虫子进行识别。”
无人机喷洒农药
一天轻松上千亩
“在植保工作的某些领域,单靠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需要高效作业的领域,确实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王连刚表示,除了虫害监测设备,还有一些虫害防治措施应用十分广泛。“比如说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是2016年引入青岛的,相比较传统的人工打农药的方式其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一些。”王连刚向记者介绍,现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普遍年龄偏大,所以无人机代管施肥、洒农药在农村越来越流行。
记者看到,田间的无人机在机手操作下正在对麦田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雾状的农药随着气流洒落在田地里,不一会儿,无人机来回飞了几圈,一大片麦田就喷洒完了。“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效率高,效果也更精准。因为人工喷洒农药可能不是很均匀,但机器根据数据来喷洒,效果特别好。”随即,记者问起无人机工作效率如何,王连刚向记者介绍,“它的效率比以前人工防治的效率可能要快上百倍,如果无人机是在连片作业的话,一天做个1000亩到2000亩之间都是有可能的。”王连刚表示,如果没有无人机,让农民自己来防治的话,可能就达不到这么有好的效果。相比于人力,无人机防治的优势更加突显,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还降低了农民的作业负担。
“我参加工作20多年了。最早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要提前下乡蹲点的。要调查某一种害虫的话,我们需要晚上设上黑光灯,然后到现场进行计算分析。但是现在有了相关的技术设备以后,机器每隔20分钟传图片过来,我们就可以远程做汇总分析了。”王连刚表示,无论是病虫害监测设备还是防治设备,都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像小麦条锈病、玉米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等远程传播的病虫害发生越来越频繁,而这种病虫害的防治关键是及时发现。对我们而言,能够参与监测的人手是有限的,再多的人手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有黑科技的加入。”
小虫爱玩“躲猫猫”
引诱剂请它“出马”
记者跟随王连刚来到了即墨区青岛硕丰源公司基地的温室黄瓜大棚,当天风力很大,气温稍低。但在黄瓜大棚内却温暖如春,满眼新绿,仿佛提前来到了五月份。记者看到,现在大棚内温度已经达到了37摄氏度,王连刚边考察黄瓜大棚边提出相关建议。企业负责人表示,将立即按专家意见进行相应的改进。
提及蓟马,记者觉得十分陌生。随即王连刚向记者指出藏在黄瓜枝叶上的蓟马,记者看到,有蓟马存在的叶面上有密集的小白点或一些斑块。蓟马的大小几乎和米粒差不多大,甚至要更微小一些。不禁感慨这么小的虫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你别看它个头非常小,但是它危害是比较严重的,防治起来也比较困难,这虫子小,但往往群体数量比较大,不太容易控制好。蓟马具有趋嫩性,喜欢吃黄瓜的嫩芽、嫩茎等幼嫩的地方。受蓟马啃食的果实,会产生疤痕,疤痕随果实长大而扩展,有疤痕的黄瓜相对来说就不是很好售卖。”王连刚向记者说道。
“目前这个园区里边做的相对比较好,但是一些个体农户防治起来效果还是不太好的,这么小的虫子诱捕器的效果就发挥不了了。”听着王连刚的介绍,记者问对付蓟马真的“无计可施”吗?“我们现在跟中国农科院做了一个蓟马的引诱剂,这个东西它没有杀虫的效果。但喷上以后,会让白天藏在花朵或者叶芽深处里的蓟马出来寻觅食物。”王连刚说道,这样蓟马就有机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再用药物防治效果就好多了。
从记者跟访情况来看,病虫害防治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环节,在以往没有科技助力的时期,植保人员及农民劳动力度极大。据王连刚透露,以前做监测、做试验,基本都是依靠植保人员的双手、双脚,下乡去蹲点,边调查边做记录,回来再整理数据。随着技术发展,黑科技在植保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大提高了农民作业效率,助力农业技术人员防治虫害。“在未来,这些技术都将会助力我们有效保障青岛的粮食生产及生态安全。”王连刚说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