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追热点丨做优产业集群,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布局可谓浓墨重彩:推动优势产业扩能升级、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站在新起点上,青岛已经为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谋划出了发展图景。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纷纷给出真知灼见。

王希科代表:

推动莱西食品产业集聚区发展升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青岛市莱西食品产业集聚区成功获评青岛市五星级工业产业集聚区,成为青岛市3个五星级工业产业集聚区之一,莱西市唯一一个五星级工业产业集聚区。莱西市沽河街道庄扶新村党委书记王希科代表认为莱西的食品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需要解决食品产业集聚区存在的总量规模偏小、名优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低,以及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

“尽管有雀巢、九联、宜品乳业等领头企业,但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仍然偏少,分布较散,产业集聚效应仍需加强。”王希科代表认为莱西食品产业集聚区总量规模偏小,应该加强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招商目标。建议利用青岛的优势,把世界著名跨国食品公司和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作为重要对象,开展专题招商,并将食品头部企业优先落户在莱西市食品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增强集聚区集聚效应。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和推介,利用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实施项目对接。三是做强优势“筑巢引凤”。依托资源搭建平台,加强专业集聚区建设,形成食品产业密集区,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更高端的食品饮料全产业链项目到莱西市创新创业。

王希科代表认为,名优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问题亟待解决。“与发达地区相比,集聚区食品品牌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产品因特色不突出、市场占有率低而鲜为人知,难以打开销路。在出口产品中,真正的自主品牌很少,产品品牌价值较低。”此外,食品产业集聚区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初加工的传统产品多,缺少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

对此,王希科代表建议,“加快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在对高新技术和重点产业支持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加快技改步伐,提高传统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水平,促进产业、产品优化升级,形成特色鲜明,带动性强的全链条协同创新基地。”通过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助力食品产业发展。

“高精尖人才匮乏、技术创新不够是企业发展集聚区食品企业面临的问题。”因此,他建议发挥带动作用,强化成果转化。充分利用集聚区自然条件和区域优势,发展优质、专用、安全的加工原料供给基地,促进农业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转变,提高农业资源的转化增值能力。并坚持平台思维做乘法,融通产学研合作链条,鼓励重点骨干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强专联合”拉长产业链,加快行业发展。

汪卫东代表:

打造更加优质电池产业发展生态

作为青岛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汪卫东代表一直关注着青岛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青岛新能源产业起步早、规模大、基础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拥有上汽通用五菱、江淮汽车、北京汽车制造、高合汽车、国轩电池、力神电池等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发展新能源产业恰逢其时也必将大有可为。

然而,汪卫东代表发现,随着乘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而在电化学储能、轮船电动化应用方面,目前尚处在刚刚起步阶段。

汪卫东代表认为,储能系统是电力能源储存与调节的重要载体,极具规模化产业前景和经济价值,储能产业是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和重要抓手。电池取代柴油,轮船电动化,是动力电池在船舶上的储能状态,对电池需求量更大。推进储能产业的发展,启动船舶电动化,以此扩大电池应用场景,从而构筑更大电池生态,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延链补链作用。

对此,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他建议,一是利用荒山尾矿、滩涂水面、渔畜养殖等推广发展风力和光伏发电。二是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院校医院等出租利用厂房楼宇、城市综合体等建筑推广建设光伏发电。三是煤电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电网企业配套建设或租赁储能电站,售电企业消纳新能源发电。四是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独立储能或共享储能。五是现有的轮船拥有者,采用动力电池取代柴油。

汪卫东代表在政策方面也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可以出台储能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加强储能产业链招引力度,给予项目建设和设备投资扶持资金。同时,推动国有投资平台(企业)投资建设储能电站,建设一批推广示范项目。他还建议,出台储能容量补偿和消纳补贴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高企业用能信心。并树立船舶电动化样板,引导船舶动力系统改造。

沈芳委员:

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链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改革与发展。青岛市也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列入24条重点发展产业链的新兴产业链领域,推动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及壮大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规模。青岛巨峰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芳委员对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格外关注,在她看来,目前青岛生物医药产业整体产业规模较小,行业集聚度较低,行业竞争力不足。因此,建议从完善产业生态,产学研协同发展,发展CXO服务行业,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根据不同区市的要素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各区市重点发展领域,形成互补互助、错位发展的格局,助力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提升行业创新能力。

沈芳委员说,生物医药行业分工越来精细,上下游高度合作。因此建议立足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在基础研究、药物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检验检测、注册认证、量产上市等各环节全面布局,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合作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共享研发实验室、共享中试平台等公共服务共享平台,确保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科学家团队等各类主体的技术成果能够快速推进落地。

同时,产学研协同,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占据产业价值链顶端。“未来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增长主要靠创新药,提升地区的源头创新能力既能分享未来的增长红利,又能牢牢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顶端。”沈芳委员建议,一是提高对技术人才的重视程度,积极引进国内外顶级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团队或者其技术,快速提升当地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二是充分发挥独具当地海洋特色的研究资源优势,调动科研积极性,释放活力;三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合作,打破学术、科研、资本、产业化的壁垒,推动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沈芳委员说,CXO行业作为当前生物医药产业社会化大分工中的重要细分领域,可以为区域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科学家团队等创新主体提供生物医药专业化研发生产外包服务,吸引生物医药产业各类创新主体入驻青岛;同时,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入驻青岛,也能进一步反哺当地CXO企业发展,形成交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因此,建议聚力发展CXO行业作为破局点,把青岛建设成为长江以北地区的CXO产业聚集区。

在产业集聚方面,她建议立足青岛市城市更新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关要求,在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的同时,在现存的建成区重点升级改造区域,如崂山区株洲路片区和张村河两岸等区域,推进点状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产业园区以及拟上市企业聚集园区,以及重点产业配套项目,如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大北海片区的青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同时,探索“工业上楼”,落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载体资源。

王红迪委员:

激发产业园区内生动力

在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过程中,园区扮演着载体的角色,打造专业化园区,可以提高产业集聚度。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深化“5个1”机制,高标准做好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建设和产业规划,做大产业基金规模,力争15个园区全部挂牌运营。在豪克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迪委员看来,要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应创新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激发产业园区内生动力,助力岛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问政山东》栏目多次报道山东各地产业园荒废、产业链‘短链’等问题,青岛也存在主导产业不强、没有产业规划而盲目建设运营的产业园区。因此,产业园区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理念,需要政府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做出长远系统的科学计划。”王红迪委员认为,应坚持优势产业理念,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比如位于崂山区的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应该推进歌尔、Pico等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

同时,遵循产业生态理念,围绕产业生态做全局的、系统的、持续的规划,打造人才高地、技术高地、信息高地、品牌高地、金融高地、政策高地、生产要素高地和良好的企业家生态。重视产业集群理念,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进行招商引资,让具有竞争和合作关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断在园区集聚。

王红迪委员说,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产业地产行业迎来了底层商业逻辑的变革,仅靠租金收入已经无法满足新兴的运营思维和发展模式,必须要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如何激发运营商的招商活力,内育强企、外引金凤,成为当下的新课题。

对此,她支招加大对产业园区运营商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园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摆脱对单一租金收入的依赖性。通过明确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提升园区应有的孵化效应,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加大高水平商务服务业人才招引力度,吸引擅长园区设计开发人员、建设规划人员及懂经营、懂产业、懂园区运营的招商和管理人员来青,推动产业园区向“专业化、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王红迪委员认为,如何打破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外来魔咒”,实现“内外资比翼齐飞”也是政府应该细致平衡的课题之一。她建议以本土优秀企业为龙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带领上下游企业自发聚拢成产业园,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鼓励本土中小型企业入园,形成集聚发展态势。重点扶持创业型和解决就业型中小微企业,大力发展与青岛新兴产业规划相关的企业,鼓励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的餐饮、家政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此外,发挥区域联动的优势,着眼大局多元化、差异化招商;完善园区招商服务,提高服务系统性和专业性;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高人才留存率;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保障园区快速发展。

李晓玲委员:

推动青岛康复产业优质发展

青岛是全国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创新城市,从2012年开始试点以来,目前有将近4万张家庭护理床位,还有1万张左右的医养结合的养护院床位。长护险的实施以及青岛近两年推进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青岛康复产业的优质发展,青岛佳家康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晓玲委员建议依托康复大学的资源优势,提升康复产业的创新和竞争力。

李晓玲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从业者是从事养老或者其他基本医疗出身,对康复的专业知识认知不够,管理相对滞后,康复专业毕业的人才匮乏。此外,青岛目前没有形成康复行业的品牌企业,未成产业化运营模式。

那么,如何推动青岛的康复产业高质量发展?李晓玲委员建议,依托康复大学,在其附近成立康复产业园,重点吸引围绕康复需要的研发型企业,特别是智慧化康复设备的创新和研发企业,优先鼓励落户。同时,鼓励康复类企业与康复大学建立院中院,定制企业需要的相关人才,既解决了人才就业问题,又实现了快速人才的快速复制。

针对目前青岛康复类器械或者设备的生产企业少的现状,她建议引进康复设备成熟企业入驻青岛,给予配套的鼓励政策。同时,辅导康复服务型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将研发成果进行应用实践。

魏慎礼委员:

打造科学仪器产业集聚区

科学仪器,被称作科学家的“眼睛”,被比作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愈显重要。《青岛市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五年规(2022-2026)》提出,要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开发智能化主控系统装置、特种专用仪表、海洋监测与环境监测仪器、工业在线测量分析仪器等智能测控设备,打造国内顶尖的电子测量仪器产业基地。青岛市侨商总会副会长、山东文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魏慎礼委员认为,对标国内仪器仪表业先进城市,青岛市的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还存在着领军企业少、产业规模小,对外依存度高等痛点、难点问题亟需解决。为此,他建议引进高端科研机构,吸引优质项目,推动行业规模化、系统化、集约化,加快产业链聚集发展。

“科学仪器是一项多学科融合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同时还需要材料、器材、部件、制造工艺、设计仿真软件等工业基础的支撑。”魏慎礼委员认为,要瞄准科技前沿,聚焦“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方向,积极加强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高端科研机构在技术、科研项目、检测服务、人才交流培养、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并争取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青岛市设立新的院区或者研究所。以此为契机,在海洋仪器、分析仪器、智能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等领域,推动一系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落地。培育一批“硬科技”科学仪器制造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打造科学仪器产业集聚区,加快科学仪器产业链聚集发展。

魏慎礼委员说,青岛市是我国科学仪器的发源地之一,依托于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海洋研究所等核心机构,至今已有近30年的研究历史,在环保检测类、海洋类、生物医疗类仪器拥有很好的底蕴,聚集了一大批科学仪器骨干企业。要以此为基础,通过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型企业、行业领军人才及企业等,整合集聚优势资源,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和突破,通过技术攻关、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推进,对标国内科学仪器先进城市,致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科学仪器创新平台和科学仪器装备产业新模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助力,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租金减免补贴、项目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加快科学仪器产业发展步伐。

关键词: 产业集聚区 优势产业